亚甲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染防控为何这么难 [复制链接]

1#
荨麻疹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医院田晨光教授就自然界而言,“天地视万物为刍狗”,生命的第一要务简单到只有两个字——生存。为了生存,生物们各自进化出了非凡的能力,可以不择手段。人类是智慧生物,有道德水准,想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但人体要避免感染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微生物不讲“武德”,病菌只有感染了他人,其种群才能得以存续,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那人类在与病菌斗争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困难呢?一直以来,医院感染的防控。

尤其是近三四十年,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规范和标准,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我们消灭了天花,几乎杀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肺炎、病*性肝炎等患病率都有大幅度下降。大家一度曾经以为感染性疾病从此就与我们渐行渐远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的发生经过多年努力,通过落实院感控制措施,感染率下降高达35%。这些年来,尽管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新技术,医院感染率却始终在5%上下徘徊,这是为什么呢? 

无影无形——感染的源头看不见
  

俗话讲,看不见的敌人最可怕。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源包括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致病微生物大多数是以纳米、微米计大小的,人类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它们在哪里!这些敌人也的确是无处不在,我们不能生活在真空中。在自然人群中,感染天天都在发生。“院感”是医院感染的简称,医院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感染。医院里的患者、工作人员、陪护被感染并患上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人体感染致病微生物后,这些“微小的敌人”就在体内繁殖,病原体本身或其产生的*素引起人体一系列的感染症状,如发热、皮疹或者其他系统的感染症状。常见有肠道寄生虫病、呼吸道感染、病*性或细菌性肠炎、皮癣(脚气)、狂犬病、水痘等。

无孔不入——感染的途径多样化
  

传染性疾病都是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并不都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者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比如禽流感、SARS、手足口病、流感等。在感染性疾病中,传染病有三个比较明确的特征或称之为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可以经咳嗽、喷嚏的飞沫传播,也可以经过密闭空间内的气溶胶传播,甚至经过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品而发生接触传播。

无中生有——自发感染来自于本身

苏联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的人。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

这样的人能避免接触病菌吗?不能!

即便我们天天都穿上防护服,隔绝外部接触,但人体内部本身就生存着数不清的细菌。

比如肠道菌群,在人体体质虚弱的时候,它们可能“由好变坏”成为感染源。

皮肤上也有很多的寄居菌,条件致病菌,等你身体虚弱时就会“上火”,比如人体皮肤上的疖、痈、脓肿,很多时候,医生和患者并没办法搞清楚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无坚不摧——被保护对象体质差异大
  

历史上人类经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不止一次,甚至发生过几千万的人口锐减,但是活下来的人也多的是,这就是人体素质差异的结果。
  无论什么感染、传染,首先受到伤害的必定是那些老、弱、病的群体。成年健康人群的体质差异和遗传易感性差异也是巨大的。在传染病面前,抵抗力不仅仅要看你自己的“正气”大小,还要看病菌的“邪气”强弱和类型,比如,人们可能经得起斗殴,却经不起车祸。有时候,那些看似健硕的个体并不比“风吹倒”的人更显得坚强。这次新冠疫情,牺牲的个体中既有运动达人,也有手无缚鸡之力者;活下来的人中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病秧子”。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护不同的人,难度可想而知。

无计可施——医疗行为与生活行为有交叉

手卫生是医疗行为吗?是;手卫生是生活行为吗?是。

在医疗实践和生活保健中有很多灰色的交叉地带,这些行为很难让所有人规范地执行。
  拍背能帮助体质虚弱的人避免肺部感染,正确的做法是由下而上、由外而内,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

常翻身能帮助久病卧床的人避免压疮,这种工作的本质是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导致缺血缺氧而坏死。那么,多长时间给患者翻身一次合适?

医院都有消*供应中心,目的就是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消*灭菌所有物品和材料,却不能把病人送去消*。

清洗保洁是生活行为,医院消*灭菌的第一步,

如果患者卫生习惯差,感染的风险就大,这个是医疗行为无能为力的。

无声无息——感染的早期常常无症状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感染也不是上一秒才发生的。病菌从植入人体组织到形成可见的危害,时间长短不一,有些甚至是感染“痊愈”后的状态。急性胃肠炎往往发生得快,在食用不洁食物后数十分钟到数小时就会发病。而新冠病*的潜伏期是3到5天,这期间往往是无任何表现的,这就给发现和治疗增加了难度,而早治疗才能效果更好,所以只好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亚甲炎”本身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但从发病机制上讲,它可能是最近一个月前后病*感染引起的病后状态。也就是说,感染患者的病*已经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了,但是免疫系统却把甲状腺自身的组织成分也误认为是外来侵略者而加以绞杀,于是炎症也伤害了自己。

无可讳言——抗菌药物是把双刃剑

疫苗、抗生素和消*灭菌技术是人类对抗感染的三个大杀器,为人类身体健康的改善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普及使用,病菌也在求生存,它们发展出了

耐药

的本领。

目前,抗菌素耐药与抗菌素滥用相伴相生,已经到了国家要立法解决的地步。
  

滥用抗菌素不单单是医疗行业的事,大众的观念错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私自购买和使用抗菌素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医院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比如大部分的病*感染,如果不合并细菌感染是不需要用抗菌素的。儿科医生最难办,一个患儿发热,几个大人着急上火,一有发烧就逼迫医生输液,其实很多时候是不需要用抗菌素的。 

没有抗菌素万万不能,抗菌素也不是万能的。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效果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的现象,以防将来无药可用。我们怎么办?

从理论上讲,感染零发生就像要求火箭发射每次都成功、命令将*不能打败仗一样,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大家可能感觉到了感染防控的难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

医院感染防控的总原则是:降低散发感染、预防感染暴发。做到零感染很难,不断地发现感染防控的漏洞,做到防控措施执行层面零失误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们国家在新冠肺炎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恰恰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执行好相关的规章制度,感染控制是有前途的,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不但有可能,而且已经证明是能够做到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克时艰!

来源:内分泌田晨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