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历代行医,医术精湛,声名远扬。在众多医者中,我的爷爷以其神奇的医术和治愈无数病人的口碑,被誉为医术最好的人。他面对各种大病小病,总能够用几服药就神奇地治愈病人,让人惊叹不已。爷爷的医术高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数代的积累和传承。自幼年起,我便跟随爷爷学习医术,见证了他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和实践,为病人解除病痛。他的医术高超,不仅体现在治病的方法上,更体现在他的诊断和用药上。他总是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使病人快速康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范管理,一张“行医资格证”几乎将所有民间中医封杀。由于没有这张证件,爷爷被迫放弃了行医,这一度让我们家族陷入了困境。从小看着爷爷治病救人,我也怀揣着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的梦想。于是,我决定接过爷爷的接力棒,继续为病人治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中医药大学。在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我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医术上更上一层楼。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医医师。如今,我已经在医疗行业耕耘多年,治愈了无数的病人。我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爷爷的教诲和家族的传承。同时,我也意识到民间中医的价值和作用,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发展民间中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我年幼的时候,爷爷常常会用一些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理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痛风和胃有关”,“甲状腺结节就是痰”等等。那时,我听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甚至有时会对他的说法不屑一顾。直到我步入医学领域,开始从事医生的工作,爷爷赠予我一本他亲手记录的医案本。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医案本,字里行间都是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心得。然而,那时的我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只是将其视为珍贵的纪念。直到有一次,遇到一位痛风的患者。我按照常规的清热方法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爷爷的那句话“痛风和胃有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调整了治疗方案,加入了几味健脾养胃的药。令人惊喜的是,仅仅用了10剂药,患者的痛风症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继续用药20剂后,患者的痛风竟然完全消失了。这次经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爷爷留下的医案本,深入研究和领悟其中的“秘诀”。例如,在三年前,医馆里来了一位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他的脖子上明显有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包块,质地偏硬,表面光滑。他表示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并不抱太大希望,认为小病无需治疗。然而,我深知小病不治,大病将至的道理。经过仔细的诊断,我发现患者的舌苔白腻,脉象细涩,舌质偏淡,且整体胃口欠佳,容易感到疲劳。根据这些症状,我判断他属于脾虚生湿的体质,而甲状腺结节则是痰湿凝聚而成。因此,我为他开出了一张以半夏、茯苓、橘叶、郁金、浙贝母、连翘为主的方子。在服用了10剂药后,患者反馈结节明显减小。后续停药后,通过定期观察,发现患者的整体状态有了显著改善,心情愉悦,疲劳感消失,胃口也逐渐恢复。更为惊喜的是,甲状腺结节并未复发,且逐渐消散。事实上,许多人对结节、包块、囊肿等病症存在误解,认为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根治。然而,这些病症其实多由体内痰湿引起,是痰湿走错了路而形成的。而痰湿的产生根源在于脾虚。当脾虚时,体内痰湿无法正常运化,就会凝聚成块。
对于这类病症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理脾胃、祛痰除湿。通过中医的辩证施治,许多看似棘手的病症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根治。
脾为什么会虚?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脾就是负责运化代谢吃进去的食物的。而现在的人胡吃海喝,冰冷生腻不管不顾,长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脾胃功能下降,那自然就虚了。这时会引起痰湿代谢不出,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其次,肝气郁滞生痰,现在的人压力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肝气郁滞。这时痰与气结,阻于咽喉,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各种结节)。所以说,想要消除甲状腺结节,或其他痰湿,就必须疏肝健脾,化痰散结。1.健脾益气——半夏、茯苓。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水。这2个都是奔着痰湿去的。脾主运化,痰湿运行和脾息息相关,脾好,痰湿则运化正常,脾虚,则痰湿就会被滞留体内。2.疏肝解郁——橘叶、郁金。橘叶,疏肝行气、散结消肿;郁金,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二者配伍,有增强疏肝理气的作用。肝被看为人体消淤散结的专业处理机关,气血则血行,肝气舒畅了,气血才能通畅,痰气(结节)才能化解。3.化痰散结——浙贝母、连翘。浙贝母,有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功效;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二者配伍,既能化痰散结消肿,又能清热解毒。如此一来,痰湿消除,甲状腺结节还会存在吗?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