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家颁布了优化新冠病*疫情防控的新十条措施,原本将普通市民和病*建立起来的篱笆开始松动了,社会公民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经历了新旧*策、体系交接和短暂磨合后,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其超强的传播能力开始悍然发力,家庭、企业、单位、餐饮食肆、商家卖场、公交运输……如同一张张多米诺骨牌般开始倒下,并持续的向下一块骨牌传导这种穿透力。
人群的普遍易感,让医务人员也开始大面积感染,急诊、发热门诊、病房、重症ICU却依旧在对抗中坚挺着。“ICU总共有23个医生,目前仅有一人没有‘阳’,90多名护士,80%以上要么正‘阳’着,要么已经‘阳康’了。没阳的基本都有症状,只是没时间去测而已。与之对应的,是31张重症监护床位半个月收治的多名病人中99%都是阳性,合并有各种各样复杂、重症疾病。”医院ICU病区工作的医院ICU主任尹海燕表示,从年12月15日开始收治新冠重症患者后,医院的中心ICU已经处于超满负荷运转状态。插管、上呼吸机、密切留意生命指标、对症处置,为病人翻身俯卧位通气、撤机、观察、能自主呼吸立即转普通病房。新收进来一位,就循环往复一次。
经历了大半个月,这一个波次似乎已经快过去了,已经看见曙光在前了。专家们预计的下一波感染高峰到来。“我们都阳过了,至少人员、物资会更加充足。”
虽然准备好了提前量
当重症潮袭来时仍有点猝不及防
年11月末推出精准防控“20条”时,国家、省、市卫生行*部门和各级专家都在强调加强重症单元建设。尹海燕所在的医院也进行了提前布局和规划。在医院院长徐安定、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郑小飞的统筹支持下,呼吸支持单元、自动输液设备、心电监护仪器都提前进行了统筹布置,包括最顶级的生命支持设备ECMO,都组织了三台进行集中调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重症潮来袭时,物资上的储备是充足的。
可是新十条实施后的7-8天,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触角延伸到老龄、超高龄老年群体时,那股重症潮仍然在不断的冲击着ICU这一防波堤。
尹海燕告诉南都记者,经过了细致的分区,将那些心脑血管意外、大型手术后的病患进行了相对安全的安置后,科室从12月15日开始接收新冠感染后相关的重症、危重症。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她率队参与过年武汉抗疫会战,也支援过年5.21医院,即便是年羊城疫情之前,海南三亚、新疆乌鲁木齐也有她抗疫的身影。对于从原始*株到德尔塔*株,再到奥密克戎*株的不同亚型,她都有着直观深刻的感受。“必须说,奥密克戎BA.5.2的致病力还是弱化了许多,具体到专业上,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
可再低的重症率,在广州这个超大型城市万人口的庞大人口基数面前,仍然形成了大量的危重症。“敞开收治的那一刻,一下子就收进了5个重症危重症,都是白发苍苍的高龄长者。当天中午,31张病床就全部收满,高龄、超高龄老人居多。”
胸部影像片提示往往是大白肺-成人呼吸窘迫症,负责氧合的肺脏实变后,将氧气注入血液中为全身供氧气和养分的能力大打折扣。缺氧导致的全身脏器功能都在衰竭,有肾衰的老人表现无尿、少尿,*素潴留后形成了代谢性中*。
ICU专家、护士们在调集一切可以使用的先进生命维持系统给予这些老人以足够的支持。气管插管下给氧,床边透析机咕噜噜地一转几个小时为一个重症清除*素后,又得马不停蹄地去到另一个肾衰竭老人的床边工作。
31名老年病患中的特例
36岁的她,不得不上了ECMO
重症患者中,老年,超高龄老年居多,尹海燕统计了全科室31个病床的患者基础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满头鹤发的老者。超过50岁的患者在其中都是非常年轻的了。在治患者中,最高龄的一位已经是90岁,大白肺,多脏器衰竭。几乎全部都要接受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而上了机械通气后,医护们的另一大重要工作就是每天都要定时、定点地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及纤支镜吸痰处理。
15床的刘妙英(化名)是一个特例,她年仅36岁,阳性,但肺部改变并不明显,狡猾的病*却瞄准了她的另一个核心靶器官心脏加以攻击。刘妙英是目前暨大附一院ICU内唯一一名发生了严重的病*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患者。
“刚刚送来的时候,她就表现为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电监护设备甚至只能捕捉到一条平直的直线。”ICU副主任医师徐君告诉南都记者,在穷尽了电除颤、强心剂等各种救治方法后,体外人工膜肺成了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尹海燕和一众ICU专家们果断为其开通了ECMO接驳需要的通道,并用机器代替了她羸弱不堪的心脏开始进行氧合、维持循环。
“新冠病*感染的主要攻击靶器官是呼吸道,但它的攻击范围又不仅仅局限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肾脏、中枢都有可能被攻击,概率虽低,但架不住感染大潮中的庞大基数。感染者分母不断变大,再罕见的症状都可能落到某个具体的患者头上。”
运用ECMO,需要全身血液肝素化,而一旦引起患者其他部位出血,尤其是脑部出血,不凝固的血液又足以致命。ICU医生们严密监护着刘妙英的生命体征上的变化,并在抗凝和预防出血之间艰难地走起了钢丝。
从12月15日至今的半个多月里,ICU一共为两名高危患者使用了ECMO,除了刘妙英,另一位是一名98岁的长者。年轻的刘妙英挺过了病*性心肌炎那漫长的修复期,在11天后成功撤下了ECMO,情况一天天的好转。而那位长者,却没能坚持下来。
很多市民都担心,新冠按乙类传染病管理后,重症医保是否还会给与足额的支付。刘妙英的全部抢救费用,至今都是医保记账的模式。包括价值十多万的ECMO使用费用。“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挽救生命,基本不会过多考虑费用的问题”,尹海燕表示道。
不容忽视的医护感染问题
ICU医护感染后,“康复”都必须快一点
有了强力的重症医学技术支持,有了一群忘我工作的ICU医生护士在病区里一呆就是大半天,暨大附一院ICU的危重症病亡率一直被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但关键的问题在于,31张床位的设置,并不足以保证所有的重症、危重症应收尽收。
“如果是一个单纯的肺炎导致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大白肺),平时的ICU深切观察治疗的时间大约需要20天才能转出。如果有合并其他严重的基础病、脏器衰竭,这个时间还需要往后顺延。”
但重症患者不断增多的当下,这样的治疗周期显然会耽误后续病患的救治。
尹海燕告诉南都记者,医院徐安定院长、郑小飞副院长多次协调全院专家制定策略,目前ICU的转出门槛被设置在了一个安全的阈值内——患者撤离呼吸机后,观察发现已经没有其他严重合并症,立即转到对应科室的病房接受后续氧疗、观察。
就这样,31张病床至今已经收治了来名相关重症,每天都有2-3人转到普通病房,极少出现悲剧性死亡结局。
和生死问题、病床流转问题打交道的同时,医护人员自身的感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以往全身包裹的大白防护服,替换成了一件相对单薄的普通隔离衣后,到处都是奥密克戎株可以乘虚而入的地方。
一天交接班的时候,一名年轻护士跟病区护士长说:“对不起,护士长。我应该是阳了,刚刚还在发烧。”病区护士长听到这时,差点眼泪都流出来了。年轻护士这一天干得最多的就是帮助大白肺患者俯卧位通气,在发着高烧和极度畏寒的情况下,还要小心翼翼地去为插满管道的患者翻身、腾挪、维护管道。
病区护士长蓝静儒告诉南都记者,整个ICU一共多名医生护士,没有阳过的医生只有一人,还有一个间歇性发烧1个多星期的叶严医生,根本没时间去检测。将近九成的护士都阳过了,除了发烧、头晕那两天短暂休息外,挺过了感染后急性期,哪怕严重鼻塞、哪怕“吞着刀片”也一个不落地快速回归到了自己的岗位。
徐君副主任医师和已经59岁马上就要退休的徐昆副主任医师,感染后一过了发热期,马上就准时准点地来到了交接班现场。在最为繁忙的ICU里工作,即便感染了也“必须”比别人康复得快几天。
“别看我们有多人的医护团队,但救治、护理重症病人的事情多而繁杂,这百人团队也只能分成两个班次来排班。大家一干就是12个小时以上。”尹海燕表示道。
应对仍在酝酿的传播高峰
重症单元建设也在不断加强
根据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教授等专家的预估,实施全面精准防控后的感染高峰期将持续到年1-2月,这意味着当前这一波重症潮还要延续,并且可能形成新一波的感染、重症潮。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病区副主任汪志刚告诉南都记者,如果真的还有下一个波次,医院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的应对是会更加从容的。“起码,我们的医护人员都阳过了,短期不会出现因感染而带来的减员问题。”
医院层面,对于重症监护单元的建设也在继续夯实、强化。在暨大附一院,目前已经将除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以外的专科ICU都纳入到了统一管理,医院为单位的综合ICU平台,重症监护单元从31张增加到了81张,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重症床位占比4%的要求,也符合广州市要求8%床位为重症监护床位的门槛。
医院层面建设的“合并COVID感染重症患者多学科抢救专家组”也已经开始开展工作,“会有更多的资源和专家向重症倾斜,保救治、保重症救治,归根结底就是守护好新冠疫情中的最后一道生死线,挽救更多的生命。”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通讯员刘丽芳张灿城
视频:南都记者王道斌赵明通讯员刘丽芳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