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晏妮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收录于话题#指南速递31个内容
和我国指南有何异同?小编已经帮你们整理好啦~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的癌前病变。目前尚无直接药物预防其癌变,但能通过祛除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纠正其病理状态达到预防癌变的目的,这主要依靠两大手段——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与内镜下切除高危的癌前病变。
日前,为了给临床医生进一步提供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管理指导,AGA更新了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指南,有何推荐?一睹为快!
建议一:
萎缩性胃炎的定义是,主要在由Hp感染或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的慢性炎症的情况下,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伴有或不伴有化生。
无论病因如何,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均应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
图1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A)正常胃泌酸区黏膜,特征为紧密排列的小凹和平直的腺体,腺体的上三分之二主要由(粉红色)壁细胞排列组成,基部主要(紫色)由主细胞组成。(B)正常胃窦黏膜,具有较宽的小凹和松散堆积的腺体,主要可见黏液分泌细胞的排列。
(C,D)Hp相关萎缩性胃炎。(C)胃体部黏膜慢性炎症,泌酸腺中度丢失,假幽门化生(星号)和肠化(粗箭头),剩余的壁细胞(细箭头)正在形成短而杂乱的腺体。若泌酸腺显着萎缩(未显示),可能完全没有壁细胞和主细胞,组织学上与胃窦萎缩难以区分。(D)胃窦粘膜萎缩,腺体消失(细箭头),肠化病灶(粗箭头)被固有层中的纤维肌肉组织包围。
(E,F)胃泌酸腺区黏膜显示自身免疫性胃炎。(E)黏膜慢性炎症,壁细胞和主细胞完全缺失,被假幽门细胞(星号)和肠细胞(箭头)化生替代,ECL细胞增生(F)。
(G,H)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肿瘤由分化良好的细胞组成,细胞核呈单个圆形,这些细胞排列成小巢(箭头)浸润固有层。使用嗜铬粒蛋白A染色(H),可确认神经内分泌分化。
建议二:
内镜医师应该意识到,胃组织学活检若发现肠化生的存在,几乎代表存在萎缩性胃炎。
消化科医生应与病理学医生共同努力,提高对萎缩性胃炎程度诊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尤其是出现明显萎缩时。
我国指南也认可“肠化生代表着萎缩性胃炎”,且语气更为肯定。
我国指南认为,肠化生是萎缩性胃炎的后期改变。因此,病理学证实的化生性萎缩是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
建议三:
内镜医师应认识到萎缩性胃炎的典型内镜特征,包括胃黏膜苍白,由于黏膜变薄导致的血管可见度增加,和胃皱襞消失,如果伴有肠化生,则为浅蓝色隆起和白色不透明区域。
由于这些黏膜变化通常十分细微,所以应该采用能优化胃黏膜评估的技术。
我国指南对胃黏膜萎缩在内镜下的表现描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代表肠化生的“亮蓝嵴”是指胃镜检查过程中,采用白光内镜下亚甲蓝染色,或采用电子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可发现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脑回样结构嵴部的纤细浅蓝色线状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亮蓝嵴”仅发生于未癌变部位,在癌变区域内不存在。
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亮蓝嵴”,可考虑此处存在肠化生,同时应对全胃行更细致的检查,并着重观察“亮蓝嵴”周边区域,尤其是其环绕的中间区域。